首页 【笔记】rCore (RISC-V):程序的内存布局
文章
取消

【笔记】rCore (RISC-V):程序的内存布局

程序的内存布局

一个程序加载到内存之后,这部分内存可以划分为两大块:代码区域和数据区域。

可以用段 (section) 来描述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,用 .name 来命名一个段,在汇编中,用 .section .name 声明一个段的开始。

  • 代码 (code memory):.text 用来存放代码(也就是指令)
  • 数据 (data memory):
    • .rodata:已初始化的、只读的全局数据,通常是一些常数、常量字符串
      • 提供函数访问的全局不变量
    • .data:已初始化的、可修改的全局数据
      • 提供函数访问的全局变量
      • gp (x3) 寄存器可以保存 .data 和 .bss 中间的地址,然后利用偏移量来访问这两块区域
      • .rodata 和 .data 段会被称为数据段(Data Segment),因为它们在程序中运行时已经初始化
    • .bss:未初始化的全局数据,通常由程序的加载者进行零初始化(即将这块区域逐字节清零)
      • 提供函数访问的全局变量
      • 它是程序在运行时的静态内存分配部分:bss 是 Block Started by Symbol 的缩写,因为在程序开始运行时被初始化为零,所以 .bss 段在程序的可执行文件中并不占用实际的空间,但是在加载到内存时会分配相应的空间
    • 堆 (heap):程序运行时动态分配的数据,如 C/C++ 中的 malloc/new 分配到的数据本体就放在堆区域,它向高地址增长
      • 数据的本体存放在堆上时,函数可以通过指向该数据的指针来访问该数据
        • 因为数据的本体(实际)大小可能只有在,运行时才可知,而指针的大小是编译时可知
        • 指针可以放在全局变量的数据段 (.data 和 .bss),也可以放在栈帧里面
    • 栈 (stack):存储了需要保存和恢复的函数上下文、每个函数作用域内的局部变量,向低地址增长
      • 函数上下文相关的寄存器内的数据被复制到栈上
      • 函数内的局部变量也会复制到栈上
      • 通过当前栈指针加上一个偏移量来访问栈帧内的数据

Qemu 启动流程(内存布局向)

在 Qemu 模拟的 virt 硬件平台上,物理内存的起始物理地址为 0x80000000 ,物理内存的默认大小为 128MiB(可用地址范围为 [0x80000000,0x88000000)),它可以通过 -m 选项进行配置。

启动流程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(以下地址为 Qemu 模拟的物理内存地址):

  1. 第一个阶段由固化在 Qemu 内的一小段汇编程序(固件)负责
    • Qemu 实际执行的第一条指令位于物理地址 0x1000 (PC = 0x1000)
    • Qemu 执行一段指令,然后跳到 0x80000000,计算机控制权移交给下一阶段
  2. 第二个阶段由 bootloader 负责
    • bootloader 负责对计算机进行一些初始化工作,然后跳转到下一阶段软件的入口,把计算机控制权移交给下一阶段
    • 下阶段的入口地址可以是一个预先约定好的固定的值,也有可能是在 bootloader 运行期间才动态获取到的值
      • RustSBI 约定为固定的 0x80200000,需保证 0x80000000 正好为 bootloader 的第一条指令
      • 因此,bootloader rustsbi-qemu.bin 文件的内容必须加载到 0x80000000 开始的位置上
  3. 第三个阶段则由内核镜像负责
    • 将内核镜像预先加载到 0x80200000 开头的区域上,从而获取到计算器的控制权

手动调整内存布局,让内核的首个指令从 0x80200000 开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; 内核的内存布局 entry.asm
    .section .text.entry  ; 内核的第一个地址
    .globl _start         ; 入口点
_start:
    la sp, boot_stack_top ; 调整栈指针指向栈顶
    call rust_main        ; 运行内核

    .section .bss.stack   ; 分配程序的栈
    .globl boot_stack_lower_bound
boot_stack_lower_bound:
    .space 4096 * 16      ; 分配栈的大小,这里的 4096 与链接脚本的 4K 对齐呼应
    .globl boot_stack_top ; 该程序的栈顶
boot_stack_top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OUTPUT_ARCH(riscv)
ENTRY(_start) ; 入口点
BASE_ADDRESS = 0x80200000;

SECTIONS
{
    . = BASE_ADDRESS;

    ...

    .text : {
        *(.text.entry)   ; 确保内核的指令位于其他指令之前
        *(.text .text.*)
    }

    ...

    .bss : {
        *(.bss.stack)    ; 手动控制栈的位置
        sbss = .;
        *(.bss .bss.*)
        *(.sbss .sbss.*)
    }

    ...
}

sbss 是一个符号,用来表示 .bss 中,除 .bss.stack 之外的 .bss 段的起点。

当然上面的脚本在这里并不完整,它有一个对应的 ebss 开表示 .bss 的结束。

这里排除掉 .bss.stack 区域的原因是,内核代码会将 sbss 到 ebss 的区域进行零初始化,但不对 .bss.stack 区域进行初始化。栈上的数据总是被覆盖使用的,无需使用前初始化。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

【笔记】rCore (RISC-V):GDB 使用记录

【笔记】rCore (RISC-V):特权级